Sunday, February 17, 2013

綠梅。北野天滿宮

大概是第五次造訪北野天滿宮,實在想不清楚為何每次來京都都要來這裡一下。

第一次可能只是無意路過;第二次應該是有心走訪,卻也只是隨便瀏覽;第三次大概是想著冬天裡唯一可賞的就是梅花,偏偏沒遇上享有盛名的梅園開放時間,只能看看庭園裡艷麗多彩的臘梅,事實上,臘梅也很可愛,不知道為何一般對臘梅的印象就是俗了點。

第四次來北野天滿宮是初秋時節,主要是為了每月25日的天神市集而來,不過不知道是來的時間太晚還是市集早已觀光化,那時攤販雖然多了一點,但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古董或玩意兒。倒是在天滿宮的周遭散步,發現附近竟然有一段古代城牆的遺跡,想像這是古代京都的城牆邊,雖然只是隔著一個小水溝,但散步的感覺還是挺好的。

第五次總算是等到梅園開放的日子。記得某次冬季造訪,梅園還沒開放的時候,還曾經隔著圍籬偷看園子裡的梅花開放情況,總覺得裡面就是一棵棵的光禿樹枝,感覺並不怎麼吸引人。但是衝著這麼大一個園子,一年裡僅僅就開放這幾天,即使要花五六百日圓門票,至少滿足一下好奇心,尤其我都來過四五趟了,要是不去看看,搞不好我下次來京都,還得因為這個再來一次。

梅園的門票跟京都很多小寺院一樣,包含了一份抹茶跟菓子。雖然抹茶是鹹鹹不合台灣人口味的梅子昆布茶,菓子也是很一般般的餅乾,不過有座席,在冬天裡能夠在滿是梅花香味的地方,喝著熱茶賞花,至少意境還是挺不錯的。

賞梅本身就是雅事,但我很懷疑自己恐怕是個俗人,因為我喜歡的是園子裡的坐席跟熱茶。

其實梅花花朵小小,即使滿園盛開,也沒什麼視覺上的震撼或是多特別的美感,可能我早就被櫻花的繁盛景象洗腦了,面對長長一枝禿枝才疏疏落落分開距離開個兩三朵,這麼不合群的梅花,很能體會古人說它孤傲的意思。

一朵一朵結苞開放都各自保持距離,花瓣兒又小得跟米粒似的,連被風吹落地都沒什麼存在感。

唯一能讓人驚喜的大概是香味。梅花真不愧是把低調發揮得最細緻的花,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我猜想這詩寫的大概不是綠梅,因為在綠萼的襯托下,我個人覺得小梅花瓣兒的晶瑩剔透大概也不會輸積雪到哪裡去;不過講到香氣,梅花不只花形低調,連花香也低調到不行,置身梅園確實有種被高雅清香圍繞的幽雅氛圍,但是湊近去聞花香,卻又覺得香味淡了、俗了,仿佛梅香天生就應該跟冷空氣纏繞,才能顯出它應有的芳華。

更玄妙的是,梅園裡有粉紅色的梅花,複辦如櫻的梅花,也有最常見的紅褐色花萼的白梅,但是論起花香,單瓣白梅勝粉紅色梅花、更勝複辦梅花,而綠萼梅又更勝白梅。那種清清淡淡的味道,聞着感覺都讓人覺得風雅怡人,俗氣遠颺。

並不是很想要用世俗的爛套去區分哪種花是高雅的,哪種花是俗麗的,這難免有點迂腐,不過細細觀賞一枝梅,靜心聞過一段香之後,不得不說,梅花真的是低調細緻的花,不能俗看了它。

Sunday, January 27, 2013

倒影。大原三千院


2011年2月,第三次拜訪三千院。卻是第一次發現池塘裡的美景。

第一次過門未入就不提了,第二次著迷於庭園裡的草樹和可愛的小地藏,竟沒有發現水中還有這樣的景緻。

可能天時配合,水中倒映的藍天,竟似比仰望更加剔透,倒影繁枝,竟似比實樹還要分明,錦鯉穿游如若無物,難說這不是另一種禪機的參悟。

Sunday, August 26, 2012

優雅地賣菜






雖然很多人去過京都,但所知不過是這個寺院、那個神社;或是很多沒有去過京都的人,不明白京都哪裡值得一遊?因為他們聽到人們提起京都,不過就是這個寺院、那個神社之類的。

其實我初幾次遊玩京都,也是不能免俗地逐個將名寺古剎一一造訪。

我沒有特別信仰,但喜歡京都寺院的寂靜或喧嘩,也喜歡每個神社有講不完的故事或奇特的際遇。

但其實京都吸引人的地方,絕對不只有這個寺院、那個神社。

跟大多數古老城市一樣,京都也有新與舊的掙扎。人們喜歡京都的古老及傳統,但其實京都也還是得要跟著時代往前走。如何在老京都中加入新材料,又能夠不破壞她的美麗與優雅,可能是接下來京都最重要的課題。

例如這幾年京都開始發展的町家咖啡,把舊時京町家的建築,改造成新式的咖啡館,就是一個令人驚喜的改變。

以前造訪京都,在街巷裡只能隔著布簾、竹簾,想像屋裡的陳設,感覺既神秘、又像是種古都冷漠的優雅。

將京町家建築改造成咖啡館、商店、餐廳或小型藝廊,彷彿將京都的內藴一點一滴地開發出來,更多的是驚喜。

記得2009年第一次造訪町家老屋改造的咖啡館,拉開會嘎茲嘎茲響的拉門,跪坐在陳舊的木頭地板上,撫摸著陳舊的茶几,走在中庭清涼的廊檐下,好像才算是真正從一個膚淺的觀光客,蛻變成真正懂得這個古老城市的老朋友。

後來發現,町家咖啡越來越多,舊建築改造好像成為京都的一種時興。說起來,對古都來講不知道是好是壞,對遊客則是很感興趣的。

鴨川

拜訪京都多次,每次對鴨川的印象都不太相同。

1998年2月初訪京都,在四條河原町走逛,那時候是下雪天,氣溫冷着,對鴨川這樣空曠的地方是不敢逗留的。

但是夜晚在橫跨鴨川、京都最熱鬧的四條大橋上,一邊是打著燈光的歌舞殿堂南座,一邊是一長排高級料亭,高朋滿座、臨水映照著燈火輝煌,隔著中間烏漆漆、寒風刺刺的鴨川,橋上的行人好像隨時可以跨越朝代,即使身著唐裝也不奇怪。

幾多年後,不管是第幾次,只要是夜晚去四條大橋,或晴、或雨,在橋上看那一排料亭,總是給我時空錯亂的感覺。

如果走到夜晚的橋下,看著料亭的燈光搖曳在水上,橋下的安靜、與馬路人車隔絕之後,那種回到過去的感覺更強烈,彷彿是秦淮河畔,或是什麼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場景,總之決不會想到,這其實是東瀛的古都。

2008年4月,賞櫻季節的鴨川,嫩綠的垂柳、粉白的櫻花,春光明媚。當然也是遊人如織。那時候我卡在動彈不得的公車上,瀏覽這一整條河川的春光,心中只想著,如果下車用走的多好。

2009年1月,沿著鴨川騎自行車,領教了河邊的寒風有多凍人。從鴨川河畔的出町柳站搭公車去大原,沿途就見到河上蘆葦枯黃似有殘雪,連河岸柳都像是入冬一般懨懨。但是我從公車上還是發現了一點河上的奇趣,一排像是大烏龜的踏腳石,在河上整齊排列,不畏寒冬。

2011年2月,第五次拜訪京都,也是最長的一次。從住宿的一條通向東走,經過京都御苑,走到將鴨川分叉開來的小島上。這天晴朗得出奇,河岸很多民眾,不管年輕人或是中老年人,還有帶著小狗散步的主婦。

天上有不時會低空盤旋的鷹,水中也有佇立不動的水鳥,有人丟球給小狗兒追,有三五小姑娘聚集談笑,也有人獨自抱著一本書在陽光下沐浴,或是像我們帶著兩顆小橘子、一小壺熱茶,就着陽光享受這一點點平凡又得來不易的旅遊休憩時光。

雖然京都總有參觀不完的旅遊景點,但好在我總算是老京都客了,不必急急著怕錯過什麼,也不需要把每段時間規劃得滿滿的,坐在河岸享受一段陽光,有時候或許反而是旅行最需要的目的。

Wednesday, February 29, 2012

名古屋城公園
















到名古屋玩啥?其實我找了好久資料,但好像都沒什麼特別吸引人的地方。
難怪很少人說要去名古屋,可能比較多人從名古屋進,去立山黑部,名古屋就一個出入境的關卡而已。

偏偏嚴冬之中,立山黑部很多地方關閉,不是時機。

反正要慢遊,所以就是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名古屋第二天,先去名古屋城。

全新重建的名古屋城

跟大阪城有點類似,或許規模小一點,地形上比較像姬路城,地勢較平緩,對於來逛逛的人,規模小點、地勢平緩,基本上也不太費腳力。

雖然抵達名古屋當天下大雪,第二天天氣卻相當不錯,可惜有陽光不代表溫度怡人,二月天基本上還是寒風刺刺,坐著一下不動就有點打哆嗦,買了一瓶溫熱的日本綠茶,也一下子就涼了,於是決定接下來兩週的旅遊,一定要買個保溫瓶攜帶。

名古屋城就那樣,其實也是重建的,日本經過二戰的戰亂空襲,像是江戶城、大阪城、名古屋城這樣大的地標,又都是木造的舊建築,早就都全毀了,能夠全身而退留下來的,只剩下一些地方性的小城,像姬路城或是我們名古屋最後一天要去的犬山城(真的是非常小)。

名古屋城除了最具代表性的天守之外,其他主要建築也還在重建中,日本人把重建工程也慎重再慎重的說明展示,也瞎逛了一圈正在重建中的構造。可惜門外漢,也就看個熱鬧而已。

黑貓與白貓
















有趣的是,一進名古屋城門,就碰到兩隻漂亮貓咪在玩耍,一黑、一白,黑的黑得沒有一根雜毛,眼睛是非常漂亮的金綠色:白貓像是暹羅貓,眼睛是湛藍色的,全身白毛,只有臉、耳朵跟尾巴是咖啡跟灰色。

這兩隻看起來一整個就不是凡貓,但附近卻看不到主人,黑貓姿態高傲,好像不想理白貓,白貓在底下喵喵叫,也不知道在求愛還撒嬌。

但是我一靠近拍照,黑貓就跳上牆頭,白貓追逐著牠,兩個一起跑了。

回來整理照片的時候,還是忍不住驚嘆一下,這兩隻貓真是優雅漂亮。

名古屋城雖然沒什麼看頭,好在天氣不錯,梅花也開了,倒是散步好天氣(如果氣溫再高一點就好了),遊客也不少,幾乎都是日本人,還有一些裝扮成武士專門與人合照的街頭藝人,不過衣著太兩光了,我也不想光拍個照就要打賞,所以不感興趣。

倒是有蘿莉也愛梅花。



屁股白白的鹿

除了黑白貓,名古屋城還有一種很特別的動物,就是養在護城河裡的鹿。名古屋城護城河沒有水,有草皮,裡面住了五隻白屁股鹿。

大概是天氣好,白屁股鹿一起出來曬太陽,大家姿態一致,頭也轉向同一個方向,從頭到尾沒有站起來移動過(有沒有這摸懶的)。

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這些鹿的屁屁就這樣一塊白,是日本鹿都這樣的嗎?很可愛啊。


名古屋車站


寫一年前的遊記雖然舊了點,但總比讓照片跟美好回憶一起堆疊在硬碟某角落好。
總是偶爾也要攤出來曬一曬,免得發霉折損。

大雪機場

一年前的二月某一天,一個人搭早班機抵達初次拜訪的名古屋中部機場。
一到就下大雪,真是給面子,機場除了跑道外的草皮,一下子就鋪了一層白雪。

已經忘記多早抵達了,看了一下相機記憶的時間,是早上十點多,不過我記得弄弄出關,已經差不多中午了。我是第一個走出機艙的,之所以搞那麼久,不是日本海關效率不好,而是警戒心太高,看我一個孤弱女子,提了一卡新皮箱,一看就覺得有鬼,於是把我攔下來囉唆。

可惜我英文不溜,日本人英文又難懂,瞎扯幾句,他說請我開皮箱,無奈之下只能配合,無奈不是姑娘我不爽開,而是覺得開了之後的後果不可收拾。

前言說我提了一卡新皮箱,他有問我皮箱是不是新的,我猜可能是新皮箱特別啓人疑竇,但我就只是單純地用了一卡新皮箱,而且不捨得把容易刮花的光亮硬殼的薄膜撕掉,想不到這樣也打眼。

至於為何打開之後不可收拾,因為,姑奶奶我前一晚才花了好幾個小時把一堆未來兩週要穿的冬衣塞進去,行李箱基本處在一個開關一開就要爆炸的狀態,所以真的是會不可收拾。

日本海關男在開箱前先立了隔板,然後戴手套在行李箱裡的隔板東摸摸,西摸摸,不過我想東西多到,他即使想翻攪也是不可能。還好基本上我的貼身衣物都有用袋子收納好。

然後後果來了,他幫我開的,就要幫我關回去。他在關行李箱這件事上花了很多時間(想當然耳),連遠遠站著的一個年長海關都覺得看不過去,過來幫手,兩個男的才把我一個瘦弱女子的小行李箱搞定。

真是花了我不少時間。

聽說中部機場很大,不過動線倒是很清楚,很快就找到搭車的地方,紅色的名鐵列車,非常顯眼。


忘記從機場到名古屋車站要多久時間,大約是一小時左右吧,有比想像中更遠一點,因為我是用站的,一路上都沒有位子坐。

最麻煩的事是有如迷宮的名古屋車站。

名古屋車站雙塔

偌大的名古屋車站,有名鐵、近鐵、地鐵、巴士跟好幾個百貨公司以及錯綜複雜的地下街。而且我覺得指標非常不清楚。

我在名古屋車站裡裡外外,地上地下繞了好久,始終找不到地鐵站。


因為地下街的通道讓我辨不清方向,沒有安全感,所以到地面上來找,在大雪中拍了一張名古屋車站大樓的地標,問了一個在路邊發傳單的年輕人,他指了方向,但我還是找不到,問了車站角落一個小小的派出所(應該有兼當 i 的功能吧),警察比手划腳了一番,講的完全跟發傳單的年輕人不一樣,結果我還是花了一點時間才找到。

警察沒錯、年輕人沒錯,只因為名古屋地鐵太多入口,四通八達,但是都不直接,也沒有明顯清楚的標誌,加上地下街、百貨商店太多,眼花撩亂,就一個初來乍到的旅客來說,確實很難找。

寫遊記的此刻又想到,名古屋確實不是一個習慣觀光客的城市,要不然警察大叔帶我走過去地鐵是會怎樣?我繞名古屋車站迷宮很久了耶。(被京都慣壞的任性觀光客)

Tuesday, July 19, 2011

烹茶對月的桂離宮


年初的時候又去了一趟京都,回來之後開始忙亂的新生活,無暇整理遊記。近日趁著剛看完《富春山居圖》勾起的回憶,趕緊把還算新鮮的回憶跟照片拿出來曬一曬。

其實《富春山居圖》跟桂離宮一點關係也沒有,只是我發散式的聯想法兼碎碎念毛病作祟,所以還是可以拿來叨念一下。

我喜歡《富春山居圖》中山林野逸的漁樵,喜歡其中簡筆寫意的茅屋草房,這樣的詩情畫意和山居幽隱氛圍應該只屬於古畫,但我卻聯想到了桂離宮。

桂離宮被譽為日本最好的庭園建築之一,是一個經典的建築傑作,甚至被稱為完美。我就是衝著這個經典、這個完美去的。老實說,其實從介紹桂離宮的照片,並看不出來這個離宮有多厲害。


桂離宮並不厲害,既找不到一丁點皇室該有的恢弘氣派,也無從尋覓一絲絲皇家常用的金璧輝煌,尤其是看不出來是入口的小蓬門,和雜草與細竹交織圈築起來的圍牆,一整個是低調到不能再低調。

它只是再度驗證,「魔鬼藏在細節裡」的這句話。

首先,桂離宮建在「桂川」之畔,京都的西南方,是三面環山的京都地勢最平坦的地方,一望無際、四野遼闊,遠山低巒、空色照水,是京都自古以來的賞月明所。






緊鄰桂川不僅只是取地利之便,桂離宮的庭園設計最主要的元素之一也是水,其設計概念是引桂川之水,在庭園中阡陌彎曲,成為若干相互連結的大小池塘,建築物則建於池中隆起的丘陵。

因此在桂離宮中每座亭台屋宇都是四面臨水,從屋內各個角度看出去的景色都截然不同,而且連結每座建築之間的通道,不是彎彎曲曲的池塘水道,就是別有意趣的小橋石徑。

















真真正正的就叫做曲徑通幽、別有洞天,同樣一個小小池塘,或遠或近或高或低,依著立足點不同,景致就截然不同。

明明是一個小池子,每走兩步就有不同的體略,所以也就謀殺了不少記憶卡空間。有時候常以為眼下的景色就是最美的桂離宮代表照,但走兩步又立刻推翻。

這也是一大困擾,有時候因為貪心想找最佳風景,光是拍照就拍得很忙,根本來不及好好領略一番設計者的用心以及閑逸的情境。















































另一方面,桂離宮是由宮內廳負責管理維護,入內參觀免費,但需要申請,由專人導覽,同時也有警衛押隊監視,確保沒有旅客「不小心」走錯路,走到不該走的地方,因為有人押隊,也很難能在其中任何地方做太久的停留。

來桂離宮之前,已經聽聞它許多細節設計之美,包括每條小徑鋪石的方式都不同,有平面大石天然錯落,也有小圓礫石平整鋪就,還有像是幾何圖形、類馬賽克式的鋪石方式,或是規則中有點不規則,或是不規則中自有其規則,匠心巧思始自足下。










桂離宮中有很多小島上的房舍,基本上就是一茅草屋,只有屋頂、四壁通風,但是面水景致絕佳,最妙的是屋簷下就有可以烹茶煮食的小廚房,屋外也常備有露天的手洗。

主人以及招待的客人乘著小舟蜿蜒順水划過小橋,在屋前下船,先洗洗手,然後就可以在屋簷下烹煮待客,一邊坐在廊下遠眺賞景賞月。

什麼叫風雅之事,暢景取意,不過就是如此。

桂離宮之美,有很多建築相關的書籍拿來當範例剖析,我不懂建築,不過有一點倒是可以感觸一下。

當初桂離宮的設計,是源自於桂川,而且與古時候日本貴族領主封地的階級制度也息息相關。古代桂離宮周圍都是親王所屬的封地農田,由其所屬的佃農為其耕種,引桂川水灌溉農地,同時匯流入桂離宮中的池塘,因此水源充沛,庭園與農地共伴共生。

但是現在工業社會,桂離宮附近農地多已改建,早已不復舊時村田風光,因此桂離宮要引水並不容易,目前的桂離宮中,不僅水源有些不足,甚至很多較低淺的地方是乾涸的,水看起來也不像是流動的,跟過去曲觴流水相較,現在可說是一潭死水,不用說,當然不可能乘舟,更少了古時的風雅情趣。

現今的桂離宮雖然保存完好一如舊貌,但那只是指硬體而言,古人說「風水」,不用說,現今的桂離宮的「水」早已敗了。

有鑒於桂離宮已然是日本重要的文化遺產,因此據說日本官方也有復育桂離宮風水生態的計畫,只是要完整回復舊時設計者的巧思,勢必要大舉收購附近土地,在財力物力上,也有難以達成的挑戰。

說起來,一個完美建築經典,恐怕也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成就。

「京都三部曲」的作者壽岳章子說,「桂」這個地方對京都人來說,心理的感覺很遠,感覺就像是另外一個地方,很多京都市區的老闆聽到要送貨到這裡,都會婉拒或是把價格再提高。其實不過就是台北市中心到木柵動物園的距離。

奇妙的是,其實從地圖上來看,「桂」比觀光客密集的嵐山離市區更近一些。但是交通卻是不可同日而語。至少,到桂離宮的公車並不太多,從桂離宮回市區的車子也是一小時才一班、兩班。

桂離宮跟市區隔著桂川兩邊,市區巴士一跨過桂川就要多一段票價160日圓,如果在過桂川之前下車,則是適用京都市區巴士均一價220日圓。

因為「桂」這個地方在老京都人眼中,等於是郊區遠地,可想而知,貴族在這裡建置寓所,其實是個賞月的別墅、隱居的地方,所以其低調再低調,也不難理解了。

離開的時候,沿著桂川旁的柏油路,一邊則是桂離宮的圍牆,那整齊的竹籬笆、草籬笆,有種古意與現實的奇妙交錯感,尤其是桂川景色悠然,桂大橋上車輛往還,更是兩種不同節奏的交織,感受相當特別。

Thursday, December 02, 2010

夕食。錦秋



從湖邊回來,正好可以回房間換上浴衣,去泡暖暖的湯。

花庵的浴衣是淡橘色,很好看,而且折疊得非常漂亮整齊,連浴衣的帶子都折成一個五角狀,可惜我太心急穿上浴衣,來不及拍。

穿上浴衣之後,我跟朋友兩個人開心地在房間玩自拍,偏偏房裡燈光昏暗,照片幾乎都不成功。我第一次穿浴衣,有點冏的是,腰帶綁不夠緊,前襟有漏光的風險,而且我想去泡湯,應該是不用穿內衣,結果到了更衣室,人家日本人都有穿內衣的說,真是羞啊。

花庵房間少,所以同時來泡湯的人也比較少,比較安靜,而且可以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位子。

溫泉池有2個,室內池以及露天風呂。室內池水溫較高,雖然水色有點乳白,但是沒有看到硫磺結晶的溫泉花。露天風呂可能因為戶外的關係,水溫剛好,水色偏白,而且溫泉花好多,非常大片,像是湯裡打了蛋花似的。

下午天還陰著,晚上竟然月亮、星星都出來了,看起來明天應該是好天氣。

我們的晚餐時間選晚一點的時段,所以泡完湯之後,可以悠悠哉哉地去用餐。

餐廳人果然不多,接待我們、英文很好的那位小姐,又是照慣例半蹲在我椅子旁邊講話,日本的溫泉旅館大概有規定不可以俯視客人吧,但是要我低頭看著她講話,我也不太好意思。

那位小姐大概忘了我們是外國人,她蹲在旁邊,咕嚕咕嚕講了一大堆日文之後,我回她一個呆愣的表情,她才突然想起我們是外國人,笑著道歉,再用英文問一遍。




她問我們要不要點酒。需要額外付費,我們泡完湯正式通體舒暢,也想要來一杯,酒單上啤酒跟清酒的種類及選擇非常多,但是我比較愛喝梅酒,我們各點了一杯。一杯梅酒好像是500日圓還是600日圓,雖然換成台幣不便宜,梅酒也只有30~50cc左右,配上大塊冰塊,不過不管在東京還是京都居酒屋,大約都是這價格。

桌上有菜單,寫著錦秋。

應該是秋季時令的料理,可是我覺得現在應該是冬季了啊。

前菜一起上,有6~7樣,都裝在小皿裡,一起放在一個木頭的雲狀的大托盤上。

因為是冷的,我覺得還好,沒有很喜歡,有些也吃不出是什麼。





烤魚還不錯,不過應該也是先做好的,不是很熱。旁邊放了白果、栗子和一個不知道什麼果子,吃不出來。我是第一次吃白果,想不到白果竟然是苦的。

有一道是一小坨飯裝在牡蠣殼裡,上面放了一小片蘿蔔。記得飯有點乾硬,像鍋粑,但也是普普,說不上喜歡。



接著是一道清蒸豬肉及時蔬,豬肉是本地有名的豬,我是吃不太出來日本豬跟台灣豬有何差異,基本上,豬肉有種臭味,日本豬也不能免,尤其是在清蒸的時候,味道更明顯。

但是這道我很喜歡,因為不管是豬肉或是蔬菜,都是鮮甜的原味,吃得出來新鮮,而且它是熱的!!

因此我非常賞臉地吃得很快,連豬肉下面鋪墊的水菜,我都意猶未盡。

由於是兩人份,清蒸蔬菜非常公平的每樣2個,四季豆兩條、蘆筍兩條、紅椒兩片、黃椒兩片、蘿蔔兩片、櫛瓜兩塊、紅色小蕃茄兩顆、黃色小蕃茄兩顆、青花菜兩朵、冬瓜兩塊、南瓜兩片等等,忍不住要講,日本人就是龜毛,隨意一點不行嗎?哇咧。

接下來這道,應該是我最喜歡的,這個晚餐應該是慢熱型的,所以現在越來愈熱了,剛剛是蒸,現在是烤,而且是小火爐點上,自己烤。



小火爐上的方正石板可不是一般般的石板,它是塊粉紅色的玫瑰岩鹽,至於要拿來考的食材也非常地讚,3片油花似雪的霜降牛(幸好牛還有3片),其他食材我可認得了,可不就是頂頂有名的松茸嗎?雖然大概是切成10分之1大小,但是依照我在京都看到的價格,一棵松茸動輒上萬日圓,這10分之1說不定價值上千日圓,應該是這頓晚餐最昂貴的食材了。

可惜我烤熟放入口中,囫圇吞棗嚼一嚼,似乎也不知道松茸哪裡了不起,果然是牛嚼靈芝。

另外一小瓣的淡紫色茗荷,這東西我在料理東西軍看過,據說也是秋季特有的名物。不過上次我在京都買來煮火鍋,不怎樣,有種薑類的根辛味。烤的味道比主火鍋好點。

還有一物,我可認得了,這是有名的京野菜萬願寺辣椒啊,比青椒瘦、比辣椒肥,結實多汁有甜味不辣。

我在這邊一邊烤一邊牛嚼牡丹,突然旁邊一個爆裂聲,把我嚇一大跳,我朋友小火爐上的岩鹽竟然爆裂,鹽粉碎塊灑滿桌子。

起初我有嚇到,老實說,我還有感覺到有小碎塊朝我飛過來,但我閃了一下,沒有被彈到,不然被燒灼的岩鹽彈到,應該也不可輕忽。服務的小姐一邊說對不起,很快地換了一塊新的岩鹽上來,我忍不住問我朋友,壞掉的那塊會不會回收使用,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一直在關心這種小家子氣的問題,但我覺得應該會,因為我們前一道菜吃蒸豬肉時蔬的時候,就有配一小碟玫瑰岩鹽。

最後的甜點是鹹布丁和紅豆湯圓,嗯,還有一顆葡萄。



鹹布丁有點怪,但不難吃,紅豆與湯圓各自獨立放在湯匙中,沒有湯湯水水,也很妙。最後還有一顆葡萄,在這個組合中,更妙。